《流浪地球》的后继者何时到来?中国科幻IP将去向何方?

2021-10-09 16:51:38
来源:科普时报

2019年春节,电影《流浪地球》横空出世,开启“科幻电影元年”。如今时间已过去近两年,在政府引导和科技赋能下,科幻产业已经呈现出科幻+影视、科幻+游戏、科幻+旅游、科幻+科技、科幻+科普等创新业态。

然而,我国科幻产业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是,《流浪地球》的后继者何时到来?该如何建立和培育中国自己的科幻IP?2021中国科幻大会期间,“中国科幻IP生态培育与产业布局”论坛聚焦了这一问题。

电影是科幻产业“破圈”利器

科幻电影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2020年“科幻十条”的出台,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流浪地球》让科幻在中国从小众文化完成“破圈”,也被称为电影工业化的成功。著名编剧、导演张小北呼吁,科幻电影不仅是大投资、“重工业”,只有在中低成本范畴内找到另一条道路,降低试错成本、填补市场空白,让各种量级的科幻电影并行发展,才能培养起中国观众对这一类型片的观影预期,从而进一步探索如何在科幻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如果有足够的作品产出,5-8年就足以完成国内科幻类型片的市场建构。”

“走出中国科幻电影的独特道路,就要挖掘包括历史积累和现代科技成就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既能丰富中国科幻电影的文化内涵,又能体现国家的科技和文化实力,承担起‘文化出海’的重任。”保利影业董事长李卫强透露,描绘中国探月工程、讲述老中青三代航天人故事的国家重大航天工程题材影片《中国探月》等影片正在制作中。

科幻IP产业链是以电影这一“破圈利器”为引领、多元产品为延展而形成。由于科幻作品的受众与游戏重度玩家重合度高,因此科幻IP的游戏改编具有先天性优势。“但大IP的游戏化也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历史上《E.T.》游戏改编的失败甚至导致了整个美国游戏行业的崩溃。”中国传播大学未来影像中心、动画学院副教授,游戏设计专家黄石表示,游戏本身的质量重于一切,IP只能起到引流作用,最终还是要靠游戏的可玩性决一胜负。

驱动科普发展应是责任和担当

目前,国内很多科幻影视的文本往往没有明确、严密的内在逻辑,科幻元素只起到“镶边”作用,与剧情的结合缺乏深度。而另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是,科幻作品的艺术性与科学性如何平衡?

知名科幻作家星河认为,科幻影视的制作团队往往会聘请专业领域的权威作为顾问,为剧情的科学性提供基本保障。但有时过于严谨的考据反而会束缚艺术创作,例如“超光速”等经典科幻设定其实并不现实。“建议科学家可以参与作品的早期框架把控,帮助作品避免一些‘硬伤’,而不是深入到具体情节的设置中去。”

当下,我国科幻产业基本遵从了1.0文学和想象力消费到2.0影视和视听消费,再到3.0高科技和沉浸体验消费的发展规律,整个产业分科幻文化内容、科幻科技支撑、科幻旅游演出、科幻场景营造、科幻运营服务五大门类。

“未来,科幻产业的发展路径将围绕科幻IP创意和国际传播方向、科幻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方向、科幻场景营造和城市更新方向来展开。”北京联合大学新闻与传播系副教授金韶表示,这些路径的叠加最终是为了打造充满未来感的科幻城市,让其去承载更多的科幻、科技和科普的内容,而这也正是科幻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之一。

关键词: 科幻IP 中国 去向 后继者 流浪地球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豫ICP备2020035338号-6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