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以前,古代的人们就认识到可以用肥料来改善土壤,他们给耕地施堆肥和动物粪肥,这样庄稼通常会长得很好。他们虽然知道这样做有用,但却不知道为什么。160多年前,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的研究成果为化肥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李比希自幼酷爱化学,18岁便进入埃尔兰根大学学习化学。1822年取得博士学位后,他回到家乡的一所大学教书,并开创性地建立了实验室,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有机化学这个新领域中。当时德国农业遭受自然灾害,粮食减产。李比希看到这种情形内心十分焦急,决心要用化学知识去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于是开始了对土壤的肥力及其物质构成的研究。李比希发现氮、氢、氧这3种元素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物质,而且钾、石灰、磷等物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做了大量的实验后,李比希开始把研制出含有无机盐和矿物质的人工合成肥料作为自己的目标。
1840年的一天,李比希把自己新研制出的第一批钾肥和磷肥小心地施在试验田里。然而,始料未及的一场大雨却将肥料渗入到土壤深层,而试验田里的作物的根部大多分布在土壤浅层。结果可想而知,收获季节到了,可庄稼没有丝毫增产的迹象。有了失败的教训,李比希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将这些化肥变成难溶于水的物质。这一回,他把钾和磷酸盐晶体合成为难溶于水的盐类,并且加入了少量的氨,使这种盐类成为含有氮、磷、钾3种元素的白色晶体。
李比希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重新开始了试验,过了一段时间,农民们发现原本荒废的土地上竟然长出了庄稼。而且,这些施过白色晶体的庄稼比农民们良田里的庄稼长得都要好。而这个白色晶体就是最早的人造化学肥料。李比希是第一个主张用化肥代替天然肥料施肥的人,因此被称为“农业化学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