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是个什么东西?味精有什么样的来历?味精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021-09-08 16:50:10
来源:中国化工报

在我国,味精曾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无论什么菜搁点味精,都会鲜美上许多。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起,关于味精的各种争议多了起来。有传闻味精有毒,并称其发明国日本已禁止食用味精;还有人说温度超过100℃,味精就会产生致癌物质——焦谷氨酸钠。这些言论一度让习惯用味精调鲜的中国菜在国际上遭到冷落,渐渐地,国人对味精也有了偏见。味精到底能不能吃?安不安全?取而代之的鸡精又是什么?这些疑问存在于许多人的脑海中。

来源于食物

首先,味精是个什么东西?有什么样的来历?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谷氨酸钠水解为谷氨酸,而谷氨酸有鲜味,这就是味精之所以能提鲜的原因。谷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之一,广泛存在于多种食物中,包括番茄、帕尔马奶酪、干蘑菇、酱油、各种果蔬以及人奶等。但是,被束缚在蛋白质中的谷氨酸不会对味道产生影响,只有游离的谷氨酸才会成为谷氨酸盐,而产生“鲜”味。

德国人里德豪生在蛋白质水解过程中首次分离出谷氨酸钠。1908年,日本化学家池田菊苗从海带中提炼出谷氨酸钠。第二年,铃木三郎助将其商品化,取名为“味之素”,开始销售,这就是最原始的味精。

国外一般用糖、蜜作为原料来生产味精,我国则用粮食作物,比如大米或是玉米。市场上销售的味精的谷氨酸钠的含量有99%、80%以及60%几种不同类型。

一般认为安全

谷氨酸钠的恶名始于1968年。那一年,Ho Man Kwok博士向新英格兰医学报寄去了一封信,信中描述了他每次在美国的中餐馆用餐后出现的奇怪反应。Kwok认为,也许是中餐馆广泛使用味精这种调味料,导致了这些症状的出现。他的理论很快就盛传开来,引发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揭露味精“真相”的书籍和拒绝使用味精的食谱书也纷纷上市。中餐馆甚至为此打出广告,说明自己不会在食物中使用味精。

在Kwok的信发表出来之后,人们在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动物身上进行了多次实验,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让他们摄入了大量味精。实验的结果表明,老鼠每千克体重需要摄入15~18克味精,才会产生因谷氨酸中毒而死的风险。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表示,在食品中添加味精属于GRAS级别,即“一般认为安全”水平。

谷氨酸钠加热后极易脱水变为另一种物质——焦谷氨酸钠。但首先,温度并不是人们传闻的100℃,味精溶解最佳温度是70℃~90℃;在150℃时,它会脱水,产生结晶;如果到了200℃以上,谷氨酸钠会发生分子内脱水,这才变为焦谷氨酸。

其次,由于焦谷氨酸没有鲜味,“谷氨酸钠转化为焦谷氨酸钠会降低鲜味”是正确的,但是“焦谷氨酸致癌”这个言论尚无科学证明。

所以,从科学层面来看,所谓“味精致癌论”更多是危言耸听。

鸡精中也含味精

在人们对味精的偏见越来越深时,鸡精逐渐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因为很多人认为鸡精是以鸡肉为主要原料做成的,不仅有营养,而且安全。

其实,鸡精并不像想象那样主要由鸡肉制成,它的主要成分通常是食盐、麦芽糊精和味精,其中味精的数量通常会超过真正来自天然食品的成分,比如鸡肉粉或鸡骨粉、鸡蛋提取物、其他肉类提取物等。鸡精中还含有不少糊精和淀粉,并加入抗结剂,主要用于黏结和造粒,让颗粒松散,不容易吸潮结块,便于使用。

而且,味精和鸡精的生产原料、工艺方法、产品成分及风味明显不同。味精是一种很纯的鲜味剂,水解植物蛋白质经加工也可制得味精。鸡精则是多种呈味物质配合而成的混合物,它既有味精的鲜味,又有其他呈味物质的鲜味。

总之,鸡精的味道之所以很鲜,主要还是其中味精的作用,它的安全性也与味精差不多。

关键词: 来历 主要成分 味精 谷氨酸钠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时评

内容举报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豫ICP备2020035338号-6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点时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