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著名的北朝民歌木兰辞里,有一句是这样说的:“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表明,早在很久以前,中国就出现镜子了。不过,那时的镜子和现在的差别很大。
最初,人们偶然发现水面可以投射出人影,便慢慢用水面当镜子来整理仪容。后来,青铜出现了,人们用青铜当器皿和工具的同时,也发明了用青铜做镜子。青铜的外表是粗糙的,人们把它磨得光光的,青铜平滑的表面就能够反射光线、呈现人影了。木兰辞里的镜子就是青铜镜。不过,青铜有个缺点,如果在空气里放久了,它就会氧化,表面变得灰蒙蒙的,很难照出人影。当时有一种工匠就是专门给人磨青铜镜为生。
后来,人们开始用玻璃来制作镜子,在玻璃后面镀上一层物质,就能清晰反射出人影了。
最开始人们制造玻璃镜子时,会在玻璃上紧紧贴上一层锡箔,然后倒上水银。锡可以被水银溶解成一种黏稠的银白色液体——锡汞齐,粘在玻璃上成为镜子。
不过,这种镜子的制作工序太麻烦,而且水银有毒,生产过程不安全,同时这种镜子的表面不算太亮,使用体验和美观性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后来,人们发现在镜子背面镀上一层薄薄的银层更合适。这层银是利用一种特殊的化学反应——银镜反应镀上去的。以葡萄糖溶液作还原剂,硝酸银里的银会被糖里的醛基还原成金属银,附着在玻璃表面上。
近些年,又有一种铝镜被研发出来。它是利用真空镀膜的方法,在玻璃背面镀上一层薄薄的金属铝。也许在不远的将来,铝镜将取代镀银的玻璃镜子,方便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