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具有优异的性能,在自然界中,多以化合物状态存在。常见的铜矿石有黄铜矿(CuFeS₂)、辉铜矿(Cu₂S)、孔雀石(Cu₂(OH)₂CO₃)、赤铜矿(Cu₂O)、胆矾(CuSO₄·5H₂O)等。
西汉时期,刘安所著的《淮南万毕术》中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说的就是把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或其他铜盐溶液中,可以置换出单质铜。这种方法就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湿法炼铜也称胆铜法,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步骤:一是浸铜,把铁放在胆矾的溶液中,使胆矾中的铜离子被铁置换成单质铜沉积下来;二是将置换出的铜粉收集起来,再加以熔炼。
世界湿法冶铜第一人张潜,结合前人著作和个人经验撰写了《浸铜要略》一书。书中记述利用含铜矿水(或称胆水)冶铜的技术,此书所述胆铜法具有“用费少而收功博”的优点。
除此之外,我国古代还有一种冶炼铜的方法——火法冶铜。人类很早就发现孔雀石通过灼烧后,会产生一种红色光亮的金属,这种金属就是铜。据考证,商代的火法炼铜主要用的就是孔雀石和木炭。火法冶铜是将含有铜元素的氧化物与还原剂在较高温度下进行反应制取单质铜的过程,这是一个还原反应,需要在加热的状态下才能产生铜单质,故称为火法冶铜。孔雀石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碱式碳酸铜受热会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碳或一氧化碳在高温环境下具有还原性,因此可以将氧化铜还原为铜。